近期,我观看了主旋律电影《跨过鸭绿江》,影片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讲述,从中央领导的战略思维、志愿军将领的战场谋略、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等多个维度,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东西两线和5次战役中一场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斗,全面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其目的是要牵制中国,使中国不敢出兵援助朝鲜,别有用心地派飞机“误炸”安东市区,造成无辜百姓伤亡。新中国领导人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果断决定-----抗美援朝。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指挥部成立,彭德怀和邓华等人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打突然、打穿插、打分割包围的计策。志愿军将士勇锐顽强、势如破竹,打过了“三八”线,打败了一个个狡猾、强大的对手。1953年7月27日,美朝双方正式停战,签署了《停战协定》。抗美援朝一战,中国打出了民族尊严,打出了和平,更打出了世界的新格局。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我爱我的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即使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一个冰雕连志愿军战士最后的遗言,也是每一位即便被冻死也不放弃自己的阵地,用生命捍卫信仰的人民志愿军战士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场战争中,我们不会忘记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的杨根思同志;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黄继光同志;烈火烧身也绝不暴露目标的邱少云同志;以石头充饥守阵地、率领全团浴血奋战,打出志愿军军威的范天恩同志……正是这些民族英雄,换来了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正是这些民族英雄,让“西方的侵略者在东方的海岸上架起几门大炮,就想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片尾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番号一行行在银幕上滚动,如同那些为祖国牺牲的志愿军战士一个个站在面前,我不禁潸然泪下。
《跨过鸭绿江》以朝鲜战争中涌现的人民英雄为素材,最大限度地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时代性结合在一起,让优秀的精神内涵通过艺术渠道走入观众内心世界。电影中引人入胜的逼真情节、饱满真实的故事人物、热血沸腾的拍摄手法、与时俱进的创作方式都离不开电影技术水平、艺术水平和工匠精神。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题材,《跨过鸭绿江》这部电影根植于中国的真实历史和真实故事,将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搬上了银幕,体现出中国历史和中国故事的强大生命力与号召力。电影中所展现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的精神,激发燃动了我内心的爱国爱党情怀。通过观影,我将进一步坚定初心和使命,立足本职、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努力汲取红色主题教育的“养分”,积极参加组织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将宏观历史与微观故事、身边实际相结合,将红色理论、红色精神精准落地。
(审计部 万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