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参加了省总工会举办的全省工会系统企业新闻宣传学习班,在学习期间和一些企业工会主席闲聊时,谈到了企业职工培训,这个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培训方式已根不上发展的步伐,那个说有些企业在班组培训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培训效果不显著,员工却“不领情”。听了同行的谈话,觉的不无道理。分析原因就在于:一是偏重于理论培训,忽视岗位和员工实际需求;二是对基层班组培训要求多,缺少具体操作指南;三是传统式授课方法单一、枯燥,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接受和实际应用;四是处罚多于正面激励,员工参加培训迫于压力,主动性不高。
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就应解决存在的问题,班组培训,应倡导“需求式”的方式来进行。
确立“需求型培训”理念,明晰培训责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为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指明了方向。随着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班组、学习型员工建设的持续推进,班组员工对培训的需求不断增强。企业应按照全员培训、按需施教、自主培训、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将培训工作与岗位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培训工作化,工作培训化,切实提高培训工作效率。应建立领导负责、部门支持的培训机制,一级培训一级、一级考核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
量化班组操作单元,按“岗位需求”制订培训内容
细化班组员工技能培训内容,根据操作技能和风险评估需要,建立起岗位培训需求矩阵,把“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作为培训课程。根据班组劳动定员、生产工艺、岗位职责,对工作内容进行梳理,把每项生产任务分解到班组生产岗位上,每项工作分解多个操作单元,每个操作单元的操作列为班组员工应掌握的技能要求。真正达到“干什么,培训什么”。
细化班组员工能力评估,按“能力需求”实施培训
这项工作内容多,范围广,比较辛苦,但确实是能见到培训的最佳效果。在培训前期把功课做实做细,在培训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学习,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促干的目的,从而使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保证员工在岗有素质、有能力、有准备。把培训需求作为基层单位班组员工能力的基本标准,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培训需求课程,按实际需求开展培训,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同时能够解决以往无效重复培训等问题,有益节省培训资源。
深化风险培训,按“操作需求”培训风险控制能力
打破理论培训与操作技能培训分开运行的界限,对培训从管理到授课、考核、评估进行全方位整合,将应知应会作为操作技能培训的最基础内容,将基本操作技能作为风险培训的重要载体。结合日常安全检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专项突破培训方案,加强岗位员工现场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将安全风险控制渗透到每项操作流程,有效杜绝安全隐患及事故的发生。
灵活多样化班组培训,按“效果需求”采取授课方式
根据班组人员素质基础和掌握程度安排培训计划,通过集中学习、示范讲解、分组竞赛等形式,提高效率强化训练。以考促学,以考促练。转变传统培训方式,采取不同岗位、小范围、短时间方式进行培训授课。实际操作培训以接受培训的人员操作为主,培训进行现场示范和指导。每次培训针对不同的方面进行效果考核,既减轻了员工参加培训的压力,也为员工的沟通搭建了平台。
设置班组结对子,按“实际需求”达到理想效果
在班组内开展“结对子、一帮一”活动,让有经验的老师傅与愿学的员工结对,在培训学习过程中,师傅变“灌输”为“渗透”,同时鼓励师傅与徒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升,切实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这里有一点就是对“结对子”培训后,进行实际工作考核,对成绩优异的师傅给予奖励,不仅激励了师傅讲好课、带好徒,同时也调动了班组员工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人人争当师傅的良好氛围。
谷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