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国标背景下如何实现高品质供水 ---参加高品质饮用水探索与实践研讨会的几点启发

一、新国标背景分析

生活饮用水新国标(GB5749-2022)于2022年3月15日颁布,于4月1日正式实施。新国标在检测项目上由原来的106项调整为97项(常规指标43项,扩展指标54项)。新标准更加关注感官指标,增加了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2项感官指标作为扩展指标。新标准更加关注风险变化,增加了乙草胺和高氯酸盐2项扩展指标,乙草胺作为一种新型除草剂,具有明显的环境激素效应,能够对动物和人产生不良影响;高氯酸盐是生产火药、烟花的主要原料,与甲状腺疾病具有相关性,同时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新标准更加关注消毒副产物,将检出率较高的一氯二溴甲烷、二氯一溴甲烷、三溴甲烷、三卤甲烷、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等6项消毒副产物指标,从非常规指标调整到常规指标。考虑到氨(以N计)的浓度对消毒剂的投加有较大影响,将其从非常规指标调整到常规指标。针对我国多年前已禁止生产使用的物质,结合近年来的检出情况,新标准将三氯乙醛、硫化物、氯化氰(以CN-计)、六六六(总量)等13项指标从标准正文中删除。至此,新国标从原来的106项删除13项再增加4项后为97项。新标准修改了硝酸盐(以N计)、浑浊度、高锰酸盐指数(以O2计)、游离氯、硼、氯乙烯、三氯乙烯、乐果8项指标限值。饮水中硒、四氯化碳、挥发酚、阴离子合成洗涤剂4项指标超标率较低,仅为局部点状污染或区域性污染,故从常规指标调整到扩展指标。

总体而言,本次标准修订虽然指标数量有所减少,但更能反映我国当前饮用水水质状况,也体现了污染物健康响应的最新研究成果,强化了城乡一体化的饮用水评价要求,进一步强化了从水源到水龙头的全过程全链条管理。

基于上述新国标背景分析,以及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引领下,我国供水行业的发展已从基本的水质达标迈向更高品质的供水服务目标。高品质饮用水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在水质安全、生物安全、化学安全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做到感官舒适、绿色天然、健康有益,就是通过在水质、工艺、管理和服务等多维度建立健全全过程精细化运行、全链条协同管理、全生命周期保障的供水体系,从而达到供水更安全、更优质、更精细。

    二、当前高品质供水需求相对迫切情况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我司从单一水源形成双水源、三水厂的供水模式新格局,源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潜在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原水、出厂水的远距离输送可能会引发生物跨区域入侵问题,如嗅味、藻类爆发等。特别在有事故、洪涝、干旱等灾害产生时,会对我司水质、水量存在潜在影响。

(二)库区水的富营养化和缺氧会导致产生嗅味物质,最常见的嗅味物质以土霉味、鱼腥味、腐蛋臭以及刺激臭为主。水中具有土臭味和鱼腥味的物质主要包括二甲基异坎醇、土臭素,在新国标中就增加了这两项,库区养殖也会导致抗生素潜在风险。而黄河水则是由于农产品、工业产品的持续进入,累积产生污染,比如高氯酸盐和乙草胺就是典型的城市人类活动对水质造成的潜在风险。

(三)重金属等在水体、生物和沉积物上富集,也可能在滤料及管壁上富集,当饱和到一定程度时释放,也应当引起重视,在城市发展较快的华东、华南,重金属浓度已经呈上升趋势。还有能够大量吸附重金属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微塑料也会对水质造成潜在风险。

三、关于高品质饮用水探索与实践的几点思考意见

一是持续加强在源头上控制污染,保护水源。对库区水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要求尽可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充分利用各取水口的在线监测设备,进行多项目、多频次检测。对黄河上游企业的污水排放建立预警机制,黄河水检测关口尽量前移,确保在原水水质有风险时能够立即响应,提前预警,为制水工艺调整争取时间。

二是建立全过程水质监测体系。建立并完善饮用水从水源、水厂、管网到龙头的全流程、多层次的水质监测体系。就是要把好水质源头关,筑牢水质出厂关、监控水质输配关,守住水质龙头关,做到监测预警联动,有效应对水质突发事件。

三是加大投入提高实验室检测设备水平,提升检测人员综合素质,以便应对新污染物(包括消毒副产物、抗生素、全氟化合物)等检测方法的应用与开发。

四是优化水库、加压站运行调度工作,在对水质变化做到有效监控的同时,对水龄进行精准控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水质投诉事件。对供水水质事件进行汇编,主要汇集从源头到用户终端发生的重要水质事件,分析事件成因,总结处置情况,并从技术、管理方面提出建议。案例集的汇总将进一步增强供水水质事件及供水水质反应的处置能力,提升供水水质保障能效,推动服务高质量发展。

五是掌握高品质供水水质保障体系相关的政策、标准和导则,通过借鉴实现高品质供水目标的领先城市示范案例,想方设法实现高品质供水目标的智慧水务发展、低碳节能工艺运行。

                                   (水质中心 王立樵)